秸秆焚烧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的问题,不仅造成大气污染(释放PM2.5、一氧化碳等污染物)、浪费资源(秸秆含丰富有机质和养分),还可能引发火灾、影响交通出行。减轻其影响需从“疏堵结合”入手,通过技术创新、政策引导、市场驱动和公众参与,构建全链条解决方案。
单纯依靠行政禁令难以根治焚烧问题,需通过经济激励和技术上的支持,让农民从“被动禁烧”转向“主动利用”。
◦ 建立“空地一体”监测网络:利用卫星遥感(覆盖大范围区域)、无人机巡检(重点排查偏远地块)、地面视频监控(紧盯交通沿线和城镇周边),实时捕捉焚烧点,通过“环保+农业+公安”联动机制,快速定位责任主体,依法处罚(如按情节轻重处以200-2000元罚款)。
◦ 落实属地责任:将禁烧任务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,明确乡镇干部、村干部、网格员的具体职责(如分片包地块巡查),对焚烧高发区实行“约谈问责”制度,倒逼基层重视禁烧工作。
◦ 补贴秸秆离田费用:对农民或合作社运输秸秆至加工点的成本给予补贴(如每吨补贴50-100元),解决“运不出、运不起”的难题。例如,江苏省部分地区对秸秆机械化还田每亩补贴20-30元,明显提高了还田率。
◦ 支持农机购置:对秸秆粉碎还田机、打捆机、深耕机等设备,在国家农机补贴基础上,地方再叠加30%-50%的补贴,降低农户和服务组织的设备投入成本。
秸秆的高效利用是解决焚烧问题的核心,需根据不一样的地区的农业特点和资源需求,拓展多元化利用路径。
◦ 推广机械化还田技术:针对小麦、玉米等作物,采用“粉碎+深耕”模式,将秸秆粉碎后翻入土壤(深度15-20厘米),通过微生物分解转化为有机质,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。例如,东北地区通过玉米秸秆还田,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.1%-0.2%,减少化肥使用量10%以上。
◦ 发展秸秆饲料:将秸秆通过青贮、黄贮、氨化等技术处理(如添加乳酸菌发酵),转化为适口性好、营养价值高的饲料,用于牛羊等反刍动物养殖。河北省等地通过“秸秆饲料化+畜牧养殖”模式,每吨秸秆可产生200-300元经济效益,既解决饲料短缺问题,又消化了秸秆。
◦ 秸秆发电与供热:支持建设秸秆生物质发电厂,以秸秆为燃料发电(每燃烧1吨秸秆可发电约300度),同时利用余热为周边农村供暖。山东、安徽等地的生物质电厂已形成“农户收集+企业收购+发电上网”的成熟模式,带动农户每亩增收50-80元。
◦ 生产环保材料:将秸秆纤维加工为板材(替代木材)、包装材料(如缓冲垫)或可降解餐具,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。例如,江苏某企业以秸秆为原料生产的环保板材,甲醛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,大范围的应用于家具制造。
◦ 秸秆基有机肥生产:将秸秆与畜禽粪便混合堆肥,经高温腐熟后制成有机肥,用于果蔬种植,既能减少化肥使用,又能降低面源污染。河南等地的合作社通过“秸秆+粪便”堆肥,每亩农田可减少化肥投入15%-20%,且农产品品质显著提升。
◦ 食用菌栽培:利用秸秆作为培养基种植平菇、香菇等食用菌,菌渣还可作为有机肥还田,形成“秸秆-食用菌-菌渣-农田”的循环链条。东北地区的农户通过该模式,每万斤秸秆可增收5000-8000元。
秸秆利用的“成本高、效率低”是制约其推广的关键,需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处理难度,提升利用效益。
◦ 小型化秸秆处理设备:针对散户种植特点,开发便携式秸秆粉碎机(功率小、易操作,单价控制在5000元以内)、移动式打捆机,方便农户在田间直接处理秸秆,减少运输成本。
◦ 高效转化技术:研究秸秆快速降解菌剂(缩短堆肥时间至15-20天)、低能耗秸秆成型燃料技术(降低秸秆压块成本),提升秸秆利用的经济性。
◦ 基层农技推广站主导: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,通过现场演示(如秸秆还田机操作、青贮饲料制作)、发放手册等方式,教会农民实用技术。例如,湖北某地农技站通过“手把手教学”,使当地秸秆还田率从30%提升至70%。
◦ 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:支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建立秸秆处理示范基地,通过“基地+农户”模式,为周边农户提供秸秆回收、加工服务(如代打捆、代青贮),降低散户的参与门槛。
秸秆禁烧与利用需政策引导、市场驱动、农民参与相结合,构建“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、农户受益”的机制。
◦ 加大财政投入:设立秸秆综合利用专项基金,用于补贴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(如建设秸秆储存点)、企业技术改造(如生物质电厂升级设备)。建议地方政府按每亩耕地10-20元的标准安排专项经费,保障秸秆处理基础投入。
◦ 落实税收与金融优惠:对秸秆利用企业(如饲料厂、生物质电厂)给予增值税减免、企业所得税“三免三减半”(前三年免税,后三年减半征收);鼓励银行推出“秸秆贷”,为秸秆收储公司可以提供低息贷款,解决问题。
◦ 构建“县-乡-村”三级网络:县级建立秸秆加工集散中心,乡镇设立收储站,村级培育秸秆经纪人(负责组织农户收集、运输),形成“农户交售-经纪人运输-企业收购”的闭环。例如,黑龙江省通过该模式,使秸秆收储覆盖率达到85%以上。
◦ 明确收购价格机制:由政府指导、公司参与制定秸秆收购指导价(如每吨150-200元),并通过“保底收购”政策(市场行情报价低于指导价时,政府补贴差价),保障农户出售秸秆的积极性。
◦ 跨区域联防联控:针对秸秆焚烧污染“随风飘散”的特点,建立省际、市际联动机制(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秋冬季秸秆禁烧联防联控),统一监测、共享数据、联合执法,避免“一地治理、周边污染”。
◦ 差异化施策:根据不一样的地区的作物类型(如北方玉米、小麦,南方水稻、油菜)和资源禀赋(如靠近电厂的地区优先发展能源化利用,养殖集中区侧重饲料化),制定个性化利用方案。例如,水稻主产区可重点推广秸秆还田和食用菌栽培,而畜牧养殖区则侧重饲料化。
秸秆焚烧的治理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,还需提升公众意识,形成“全民参与、共同监督”的氛围。
◦ 普及科学知识:通过村广播、宣传栏、农技培训等方式,讲解秸秆焚烧的危害(如影响呼吸道健康、降低土壤肥力)和利用效益(如还田增产、出售增收),用“身边案例”说服农民(如展示相邻地块“焚烧”与“还田”的产量对比)。
◦ 推广“积分制”激励:在村级层面推行“禁烧积分”,农户不焚烧秸秆、热情参加还田或交售秸秆可累积积分,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农业生产资料(如化肥、种子),提升参与感。
◦ 开通举报渠道:设立24小时热线电话、微信小程序等平台,鼓励公众举报秸秆焚烧行为,对查实的举报给予奖励(如50-200元/次),形成“人人都是监督员”的局面。
◦ 加强媒体宣传:通过电视、短视频平台(如抖音、快手)曝光秸秆焚烧典型案例,宣传秸秆利用的成功模式(如“秸秆变饲料养牛致富”的故事),让公众了解秸秆的资源价值,减少对“焚烧省事”的依赖。
减轻秸秆焚烧影响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从“堵”(严格监管)和“疏”(高效利用)两方面发力。核心在于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利用成本、通过政策激励构建利益机制、通过社会参与形成共治氛围,最终实现“秸秆不烧、资源不浪费、环境不受污染”的多赢局面。这不仅关乎生态环境质量,更关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长远利益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农民和社会各界协同发力,久久为功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